【禁毒科普】毒品“浴盐”,远离毒品,珍视生命
本文为大家带来禁毒科普知识,内容不涉及医学教程,主要讲述毒品预言那罪恶的历史,以及其在脑内令人致命的运转原理。
01
毒品“浴盐”
回溯到2010年前后,毒品“浴盐”在美国大肆泛滥。2012年,美国迈阿密发生了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一名叫鲁迪尤金的男子在高斯公路旁,突然对一名流浪汉发起疯狂袭击,致使流浪汉重伤。警察接警赶到现场后,鲁迪尤金却仿若失控一般,根本停不下来,最终警察不得已当场将其击毙。
当时的场景堪称诡异,鲁迪尤金赤身裸体,在地上疯狂地用嘴撕咬流浪汉,力气极大,旁人根本阻拦不住,警察好言相劝、厉声呵斥都毫无作用。

此事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坊间传闻纷纷扬扬,有人说鲁迪尤金不是常人,而是所谓的“DNA战士”,甚至像僵尸一般。也有人揣测他是吸食了LSD致幻剂或者冰毒,又或是其他不明药剂。最终,美国官方尸检认定,鲁迪尤金使用了毒品浴盐。
毒品浴盐存在40多个版本,尸检报告表明,鲁迪尤金使用的是第四代毒品浴盐MDPV。第四代毒品浴盐是从第一代逐步迭代而来。
第一代毒品浴盐是甲基卡西酮,它的植物版本为卡西酮。卡西酮多隐匿于中东地区的恰特草中。从化学结构看,卡西酮与甲基卡西酮仅差一个甲基,但二者在起源和发现历程上毫无关联。通常提及的卡西酮,指的就是恰特草里含有的生物碱。
中东地区有部分人存在不良传统,习惯咀嚼恰特草的叶子,将叶子塞入口中不停咀嚼,榨出汁水后咽下,而这汁水里就含有纯天然的卡西酮,它类似可卡因,属于兴奋剂。
也门这个国家的情况最为严重,超半数成年男性每日咀嚼恰特草叶子。不过,大部分国家都严禁恰特草的使用与贩卖,一旦涉及,等同于贩毒、吸毒。
从化学结构剖析,恰特草里的卡西酮相较于苯丙胺,在侧链的β位上多了一个酮基,二者仅相差这一基团;第一代毒品浴盐甲基卡西酮,则是在卡西酮的胺基上多了一个甲基,与冰毒分子相比,也仅多一个酮基。但从演变历史来讲,甲基卡西酮与卡西酮并无直接渊源。
02
毒品“浴盐”第一代
1928年,化学家罗德亚当在研究麻黄碱时,意外发现实验室器皿中做化学测试的麻黄碱分子,常常自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经鉴定正是甲基卡西酮。可以说,罗德亚当在科研过程中无意间创造出了这种新型毒品,他当时甚至都没意识到这是毒品,也不清楚其用途。
到了1940年左右,苏联着手跟进研究甲基卡西酮,并将其开发成一款抗抑郁药,商品名为“ephedrone”。值得注意的是,麻黄碱名为“ephedrine”,二者仅差一个字母,这意味着甲基卡西酮的前体是麻黄碱,而非卡西酮。
在合法合规的范畴内,为大家理清一下它们的关系:麻黄碱经还原可得冰毒,经过度氧化就变成了甲基卡西酮,所以冰毒和甲基卡西酮如同“兄弟”,麻黄碱则是它们的“母体”。正因如此,1928年罗德亚当测试麻黄碱化学反应时,才会频繁诞生甲基卡西酮,这是麻黄碱被过度氧化的结果。
1950年左右,苏联成员国中的一些吸毒人员开始滥用甲基卡西酮;1980年左右,毒贩们竟开始批量生产,其效率约为冰毒的1/10到1/3,不过作用原理与冰毒截然不同。苏联解体后,不知是苏联毒贩奔赴美国,还是美国毒贩涉足苏联,甲基卡西酮的配方流入美国。
1995年,“JWH-018”开始在互联网上肆虐,当时却未被列入管制清单。直至2010年左右,因美国军人吸食该毒品,美国缉毒局才紧急将其列为一级管制药品。在2010年之前,美国毒贩把合成大麻喷在麦秸秆上,装入塑料袋伪装成香料售卖,袋子上还标注“禁止人类食用”,这就是传说中的“毒品香料”。
毒品浴盐的贩卖套路如出一辙,毒贩搞来甲基卡西酮原料与配方,批量生产后装入同款塑料袋,同样标注“禁止人类食用”。由于甲基卡西酮是化学结晶颗粒,不便喷在麦秸秆上,只能以粉末形态出售。在美国的加油站、小卖部里,那些粉末状、看似避开法律监管的东西,大概率就是伪装后的甲基卡西酮。
1995年左右,网络售卖的化学大麻“JWH-018”不受管制,能轻松越过海关,正常交税,售价25美元一包,每包5克,含10毫克“JWH-018”。当时原材料不受管控,各国化工厂随意生产,终端销售也游离于美国缉毒局和食品药品管理局监管之外,这无疑是钻了法律空子。
贩毒本就风险极高,在任何国家都是重罪,即便有些国家无死刑,毒贩也可能遭同行毒手。一旦发现法律漏洞,他们自然不愿再涉足传统违禁毒品,转而经营化学合成大麻。如此一来,经营化学合成大麻的毒贩越来越多,市场供大于求,产品终端价格下滑。
在美国毒品市场,合成大麻竞争白热化,毒贩增多,买家也在增长,可买家增速远不及卖家。美国原本的大麻吸食群体多为抽植物大麻的人,其中有部分公务员、政府人员或军人,他们因工作面临尿检,抽植物大麻易导致尿检阳性,进而丢饭碗,所以转而选择当时未受管制且无专用检测试纸的化学大麻。
不过,在美国,公务员和军队中吸食大麻的终归是少数,且部分州法律严苛,严禁各类大麻,这就使得专门吸食合成大麻的吸毒人员数量相对固定,难有增长。卖家增多、买家增长缓慢难有增长。卖家增多、买家增长缓慢,致使价格持续下跌。
大量无知青少年开始尝试化学大麻,悲剧频发。最终,美国缉毒局出于人身安全和军队禁毒考量,将化学大麻列为一级管制药品。
当时化学大麻伪装成“香料”在小卖部售卖,毒贩心里清楚迟早会被管制,但在被管制前已赚得盆满钵满。尝到钻法律空子的甜头后,他们必然故技重施,试图寻找类似化学大麻这种当时未被管制的化学药品充作毒品售卖,以逃避法律制裁。
甲基卡西酮就这样进入他们视野,毒贩将甲基卡西酮粉末伪装成“浴盐”售卖,蛊惑美国青少年,声称其与冰毒仅差一个酮基,效果相近且不违法。这使得许多人误以为预研是冰毒替代品,既便宜又“安全”,实则不然。浴盐作用效果极不稳定,本质非冰毒,作用原理也大相径庭。
03
毒品“浴盐”的危害
浴盐从1.0版本发展到4.0版本,根源在于毒贩规避法律的心思。哪怕只改变碳链长度,物质就全然不同,仪器都难以检测,其作用效果更是无人知晓,毒贩只能自行摸索测试。鲁迪尤金的“啃脸”事件就发生在4.0版本“MDPV”上,它作用效果极不稳定。
3.0版本浴盐“methy-lone”由美国化学家舒尔金1996年发明,初衷是用于医学科研,治疗抑郁症。1980年时,也是舒尔金将摇头丸测试用于医学领域,试图对抗抑郁症,可惜都被毒贩盯上。
即便身为发明者,舒尔金本人也说不清methy-lone的作用原理。1999年,他在《欧洲药理学杂志》第381期63页至69页发表论文,对比methy-lone和甲基卡西酮和含苯丙胺类物质在小鼠身上的生物学差异,洋洋洒洒几页论文,最终结论却只是:“我们认为甲基卡西酮和methy-lone的行为效应主要来源于药物对质膜转运蛋白的作用,而不是VMAT系统”。
这一句话就推翻了甲基卡西酮与冰毒的关联,因为冰毒在脑内依靠TAAR1受体和VMAT系统起效,而舒尔金论文未提及TAAR字眼,只说明与VMAT系统无关。
简单理解就是,舒尔金费尽力气就是想表达在当下,甲基卡西酮在人类大脑中的作用原理近乎无人知晓。
由于浴盐类毒品以甲基卡西酮为母体结构,迭代至第四代仍是以它为核心,关键就在于侧链上的酮基,致使其无法激活VMAT系统和TAAR1受体。
jinnian金年会不过,总体而言,甲基卡西酮过量使用的外在表现类似冰毒过量。美国“啃脸男”事件中的第四代浴盐MDPV,综合效果如同摇头丸、冰毒与麻黄碱叠加,还多了个棘手的“兴奋性谵妄”症状。
正因如此,甲基卡西酮的社会危害性比冰毒更甚,因为人们根本预料不到使用者会变成什么模样,也不清楚为何会如此。
4.0版本毒品浴盐MDPV可能导致的情况:肉体刺激增强,耐力提升,心率异常加快,引发肌肉萎缩、收缩、痉挛,抑制食欲,头疼剧烈,出现味觉幻觉、腹泻、恶心,不安腿综合症发作,听觉失真、产生幻觉,焦虑,认知疲劳,情绪低落、易怒,动机抑制,思维减速,觉醒,认知快感、困惑交织,创造力增强,妄想、自我膨胀,怡情、社交能力提升,注意力增强,欲望增加,动机增强,严重偏执,思想加速,时间失真,精神病态,思想混乱,唤醒状态异常。
对成年男性而言,仅15毫克剂量就可能诱发严重精神病与狂躁症,出现严重强迫重复行为,即不停地重复做同一件事。
保护自己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不伤害他人,同时也不伤害自己,远离毒品,珍视生命。
【文本来源@底层原理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