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塌体育馆的珍珠岩是什么?将它堆放在屋顶有多危险→
7月23日14时52分,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体育馆发生一起屋顶坍塌事故,致11人遇难。7月24日晚,齐齐哈尔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已组织建筑方面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
据通报,与体育馆毗邻的教学综合楼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违规将珍珠岩堆置体育馆屋顶。受降雨影响,珍珠岩浸水增重,导致屋顶荷载增大、引发坍塌。珍珠岩是什么材料?将它堆放在屋顶带来的危险有多大?
违规堆置珍珠岩造成事故
珍珠岩应如何规范堆放?
据了解,坍塌体育馆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墙体为网架结构,顶棚为混凝土板。曾参与重特大房屋倒塌事故调查工作的建筑结构工程师岳先生在查阅本次事故的资料后表示,事发体育馆的空间跨度为30米左右,屋顶用网架结构减轻自重。
发布会通报,经现场初步调查,与体育馆毗邻的教学综合楼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违规将珍珠岩堆置在体育馆屋顶。受降雨影响,珍珠岩浸水增重,导致屋顶荷载增大、引发坍塌。参与救援的目击者也证实,现场废墟中有大量袋装的珍珠岩。承接过多个学校建设项目的业内人士任先生告诉记者,珍珠岩通常被用作建筑的保温材料。
“根据我看到的相关报道图片,这些珍珠岩是袋装的,也就是散装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散装的珍珠岩是作为保温层,用于屋面的回填;同时起到找坡作用,有利于排水。”
任先生表示,建筑工地应该有专门的材料堆放区,并做好相关防护。然而,此次事件中珍珠岩的堆放区却是原有建筑的屋顶,并不是施工现场专门设置的材料堆放区。
“放置在这个区域肯定是有问题的。这类材料在堆放过程中,需要在下边铺设托底材料,作为隔空措施。同时,不管有没有雨水,都需要安排避雨措施,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塑料布将它覆盖起来。”
卫星地图上的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红圈为事发前体育馆,左下空地是综合楼工地位置,拍摄时尚未开建。
专家:事发体育馆屋顶可能早已变形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显示,建筑结构荷载分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其中,永久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可变荷载包括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其中屋面活荷载分为不上人的屋面、上人的屋面等四种标准。
受访的业内专家根据现场图片和常规情况推断,事发体育馆的屋顶属于不上人的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最低,是0.5kN/㎡,意味着每平方米堆放50多公斤的物品就会超出承重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还列出了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其中珍珠岩的自重是0.8至2.5kN/m³,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吸水的情况下,按自重的最低标准算,堆置的珍珠岩可能已超出体育馆屋顶的承重标准。
事发体育馆位于东北严寒地区,虽然建筑设计会为冬季积雪等情况增加荷载的冗余,然而珍珠岩吸水后的自重至少翻倍。岳先生认为,由于体育馆屋顶的珍珠岩已经堆放了一段时间,经过了几次降雨,7月23日下午坍塌前,屋顶很可能已经发生了破坏变形,只是没有被发现。
“一个构件不是马上坏的,有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快慢跟上面的堆载有关。堆得越重,可能就越快。原则上,破坏前肯定有预兆,比如网架会下沉变形。”
为什么允许施工方在体育馆屋顶堆放珍珠岩?监理方为何没有发现隐患并及时纠正?昨天(24日),记者就此问题尝试联系施工方和监理单位,并未得到回应。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吴喆华
记者丨白杰戈
编辑丨辜韵璇
部分图片源自中国消防救援